城市暴雨洪涝灾害频发,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。
传统的防洪排涝手段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水系统时,常显得力不从心。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物理世界在数字空间的动态映射与仿真推演手段,为破解城市洪涝治理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。
一、 系统总体框架:四维协同的智慧治理体系
城市洪涝数字孪生系统并非单一模型或平台,而是一个集“感知-计算-决策-协同”于一体的有机整体。
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对城市全域“降水-径流-管网-河网-地表-闸泵”全要素、全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、精准模拟、预测预警与智慧调度。
该系统以水文水动力学模型为核心引擎,深度融合物联网(IoT)、人工智能(AI)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BIM、3S(RS, GIS, GPS)等现代信息技术,构建起城市尺度的防洪排涝智慧治理体系。
二、核心模块构建与功能解析
1. 监测感知模块:系统的“眼睛”
功能:负责对城市水系统状态进行全方位、实时、高分辨率的感知与数据采集。这是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石。
关键要素:
监测对象:涵盖内涝(积水点、范围、历时)、气象(降雨量、雷达回波、云图)、水文(断面流量、水位)、管网(井下液位、管道流量)、水工程(闸泵调度状态)、水系(内河/湖水位)、水质(COD, BOD)等多源数据。
此外,高分辨率地形地貌、土地利用及遥感数据也是重要支撑。
技术要求:城市尺度要求更高的时空分辨率(如降雨5min,地形<5m)。需布设密集、稳定的传感器网络(如监测站网),并利用无人机、遥感等手段补充。
数据处理:需建立统一数据接口,集成多源异构数据。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(去除异常值)、融合、存储,确保数据质量与可用性。
2.核心计算模块:系统的“大脑”
功能:这是系统的中枢与核心竞争力所在,负责对感知数据进行实时、动态的仿真计算,模拟城市洪涝的产汇流、演进过程,预测未来状态。
关键技术模型:
机理驱动模型(核心):
水文模型: 模拟城市下垫面降雨产汇流过程。常采用分布式模型(如PDM模型),基于子汇水单元(泰森多边形或街景划分)计算。
水动力模型: 模拟管网流、河道流及地表洪水演进。
数据驱动模型(重要补充):基于AI技术,从海量数据中挖掘规律,速度快,可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,作为机理模型的有效补充,或解决效率瓶颈。
挑战: 需优化算法性能(有限差分/体积/元等),提升计算效率与精度(“稳、准、快”),是国产化核心技术研发的重点。
3.指挥决策模块:系统的“手”
功能:基于计算模块的仿真预测结果,结合水工程群(闸、泵、水库等)的联合调度规则,利用智能优化算法(如并行计算、线程并发技术),实时评估、优选并执行最佳调度方案,实现“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”(四预)。
核心任务:将模型预测的未来状态、实时反馈信息、调度规则进行融合优化,动态调整决策。关键在于处理复杂工程群联合调度的高效优化问题。
价值:提升预报精度,延长预见期,实现从“仿真”到“调控”的闭环,智慧应对洪涝。
4.协同支持模块:系统的“纽带”
功能:提供协调、衔接与辅助功能,保障系统顺畅运行。
主要内容:
协调:促进水利、市政、应急等多部门协同工作。
衔接:解决不同模块间、不同系统间(如GIS与模型)、不同标准间的接口与信息传递问题。
辅助: 三维可视化与BIM:利用三维成像、虚拟现实(VR)技术,将仿真结果与三维数字化城市模型叠加,直观呈现洪涝态势与调度效果(如无人机实景融合)。
数据库与云平台:支撑海量数据存储、管理与高性能计算需求。
知识库:整合历史案例、调度经验等。
三、 关键挑战与发展方向
1.分层级任务实现:系统需同时胜任“解释过去(数据挖掘归因)、决策当下(实时优化调度)、预测未来(精准延长预见期)”三层级任务。
2.核心计算模块突破:研发高效、稳定、高精度的国产化核心模型(水文水动力耦合)是重中之重,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提升计算效率对应急响应至关重要。
3.软硬件协同与决策智能化:优化传感器布设与数据同化技术,提升数据质量与利用效率。
开发更高效的智能优化算法,应对复杂工程群调度的巨大参数空间。
强化硬件支撑(高性能计算平台),满足机理模型与AI模型的计算需求。
提升系统基于实时状态交互的智能决策能力,超越预设方案匹配模式。
4.贯彻系统化治理与多学科交叉: 摒弃局部治理思维,坚持城市水系全域系统观,统筹考虑各要素的水文水力联系。深度融合水利工程、计算机科学、人工智能、地理信息、城市规划等多学科技术。
城市洪涝数字孪生系统是智慧水利/水务在城市防洪排涝领域的重要实践。它通过构建物理城市的数字映射体,集成先进监测、高性能仿真、智能决策与协同支持技术,实现了对城市洪涝灾害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、从经验决策到智慧决策的转变。
热门关键词: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、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、水质监测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