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五五规划下的城乡供水一体化
当前位置:达安首页>企业动态
更新时间: 2025-11-13

一、政策锚点:十五五规划划定的发展坐标

    十五五规划明确将 “城乡融合发展”“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” 纳入国家水网建设核心任务,提出 “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、集中供水规模化、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”,并将其作为夯实 “民生底线”、推进 “共同富裕” 的关键举措。

    规划中 “安全”(57 次)、“人民”(65 次)、“现代化”(98 次)等高频词,在水务领域具象化为 “城乡水质无差别、供水保障无死角、服务标准无统一” 的核心目标 —— 到 2030 年,全国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提升至 85% 以上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 90% 以上,城乡供水保证率统一达到 99% 以上。

    同时,规划衔接 “数字中国”“新质生产力” 导向,要求以科技赋能城乡供水,推动设施智能化、管理精细化、服务均等化,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供水 “二元结构”,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筑牢水安全屏障。

二、行业现状: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核心痛点与数据透视

1. 设施差距:硬件配置的 “城乡鸿沟”

    管网质量:城市供水管网多为 PE 管、球墨铸铁管,漏损率控制在 10%-15%;农村管网以 PVC 管为主,老化管网占比超 40%,部分偏远地区仍沿用镀锌管,漏损率普遍在 25%-35%,部分山区甚至达 40% 以上。

    处理工艺:城市水厂普遍采用 “混凝 - 沉淀 - 过滤 - 消毒” 常规工艺 + 深度处理(臭氧 - 生物活性炭),水质达标率稳定在 99%;农村小型供水工程仅 60% 配备常规处理设施,30% 直接取用地表水 / 地下水简单消毒,微污染(氟化物、硝酸盐、农药残留)超标问题突出,达标率较城市低 15-20 个百分点。

    供水能力:城市水厂规模化运营,单厂日处理能力多在 10 万吨以上,水压稳定(0.3-0.4MPa);农村小型供水工程多为 “千吨万人” 以下规模,部分单村工程日处理量不足 100 吨,枯水期供水不足、用水高峰水压不足问题频发。

2. 管理割裂:运营机制的 “碎片化困境”

    管理主体多元:城市由专业化水务集团统一运营,权责清晰;农村供水管理涉及水利、住建、乡镇政府、村委会等多部门,约 40% 的农村供水工程由村集体或私人承包,缺乏专业运维团队。

    运维经费匮乏: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仅 70%-80%,远低于城市的 95% 以上,难以覆盖管网维护、设备更新成本,年均运维经费缺口巨大。

    应急能力薄弱:城市具备完善的水质应急监测、管网抢修体系,抢修响应时间不超过 2 小时;农村缺乏应急备用水源和快速抢修队伍,水质异常后处置滞后,停水时间常达 12 小时以上。

3. 资源统筹:水源配置的 “失衡难题”

    水源竞争:城乡水源多头管理,城市优先占用优质地表水(江河、水库),农村多依赖浅层地下水,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导致水位下降、水质恶化,约 15% 的农村供水工程面临水源短缺风险。

    调度脱节:缺乏城乡统一的水资源调度机制,丰水期城市弃水与农村缺水并存,枯水期跨区域调水优先保障城市,农村常出现 “限供、断供” 情况。

    标准不一:城乡水质监测指标、供水服务规范存在差异,城市执行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全指标监测,农村部分地区仅监测常规指标,水质安全 “最后一公里” 未打通。

三、十五五升级路径:“设施 + 技术 + 管理 + 机制” 四维协同

1. 设施一体化:构建 “全域覆盖、互联互通” 的供水网络

    分区施策推进管网整合:平原城市群、县城周边地区,优先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向乡镇、村庄延伸,采用 “主管网 + 支管网” 分级布局,主管网选用 DN400 以上球墨铸铁管,支管网采用 PE100 级给水管,控制管网水力损失≤5m/km;山区、丘陵地区,建设 “中心水厂 + 村级供水站” 的规模化集中供水体系,中心水厂服务半径控制在 10-15 公里,村级供水站配备小型消毒设备和加压装置;偏远分散村庄,采用 “小型一体化净水器 + 标准化水窖” 模式,确保设施适配性。

    水源统筹优化配置:划定城乡统一的饮用水源保护区,推进跨区域水源置换工程,将优质地表水向农村延伸,逐步替代超采地下水;建设区域性应急备用水源(如水库、蓄水池),确保单一水源故障时 3 小时内切换供水。

    设施提标改造:农村现有供水工程按 “一户一表、水表出户” 标准改造,完成全部老化管网更新;新增供水工程执行城市同等建设标准,水厂配备自动加药、在线监测设备,管网关键节点安装压力传感器。

2. 技术智能化:打造 “数据驱动、精准管控” 的智慧供水体系

    全域监测感知网络建设:搭建 “水源 - 水厂 - 管网 - 用户” 全链条监测体系,水源地安装水质在线监测仪(监测 pH、浊度、氨氮等 12 项核心指标),水厂设置进出水水质自动监测站,管网每 2 公里布设 1 个压力监测点、每 5 公里布设 1 个水质采样点,用户端推广 NB-IoT 智能水表(实现用水量实时上传、异常用水报警)。

    智慧调度平台迭代升级:基于 GIS 地理信息系统,构建城乡统一的智慧供水调度平台,整合水质、水压、水量、管网工况等数据,嵌入 AI 调度算法,实现 “峰谷负荷自适应调节”—— 用水高峰自动提升水厂供水压力,低峰期优化泵组运行频率,降低能耗;针对管网泄漏,通过声学传感器 + AI 识别技术,实现泄漏点定位误差≤5 米,抢修响应时间压缩至 1 小时内。

    水质保障技术升级:推广 “常规处理 + 深度处理” 组合工艺,微污染水源地区增设高级氧化单元(UV - 过氧化氢、臭氧氧化);农村小型工程采用一体化超滤设备,确保浊度去除率≥99%、细菌总数达标率 100%;末端推广分质供水,满足居民直饮需求。

3. 管理标准化:建立 “县域统管、专业运维” 的管理模式

    构建县域统一管理架构:推行 “县级水务集团(中心)+ 乡镇运维站 + 村级管护员” 三级管理体系,县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、资金筹措、标准制定,乡镇运维站承担管网维护、设备检修,村级管护员负责日常巡查、信息上报,实现 “统一规划、统一建设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服务”。

    制定统一服务标准:明确城乡供水 “五统一” 标准 —— 统一水质检测(每月全指标检测 1 次,末梢水抽检覆盖率 100%)、统一供水保证率(日均供水时长≥22 小时,年停水天数≤7 天)、统一抢修响应(城市 1 小时内、农村 2 小时内到达现场)、统一水费收缴(实行 “阶梯水价 + 一户一表”,收缴率≥95%)、统一投诉处理(响应时间≤24 小时,办结率≥98%)。

    强化运维队伍建设:通过 “专业培训 + 持证上岗” 提升运维人员能力,县级层面配备水质检测、管网抢修专业团队,乡镇运维站至少配备 2 名专业技术人员,村级管护员实行 “误工补贴 + 绩效奖励” 机制,保障运维队伍稳定性。

4. 机制市场化:破解 “资金短缺、可持续运营” 难题

    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:按照 “覆盖成本、合理盈利、公平负担” 原则,制定城乡统一的供水价格,水价构成包括水资源费、工程建设费、运行维护费、合理利润;建立水价与 CPI、能源价格联动机制,每 2-3 年调整一次,确保运营收益能覆盖成本并实现适度积累。

    拓宽投融资渠道:构建 “政府主导 + 社会参与 + 金融支持” 的投融资模式,政府资金重点用于水源保护、主干管网建设,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厂建设运营,争取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(如国家开发银行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贷),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县域供水一体化项目。

    完善激励约束政策:对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给予税收优惠(如增值税即征即退)、电价补贴(水厂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);将供水一体化成效纳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考核指标,对达标地区给予资金奖励,对未达标地区限期整改。

四、落地保障: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支撑

1. 政策保障:衔接规划红利,强化制度支撑

    对接国家水网建设: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纳入省级水网骨干工程,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、水利发展资金支持,优先保障跨区域、规模化供水项目。

    深化用水权改革:建立城乡统一的用水权交易市场,鼓励城市水务企业通过用水权置换获得农村供水水源,支持农村地区通过节约用水指标交易增加收入,反哺供水设施建设。

    强化监督考核:由水利、住建、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监督考核机制,定期开展供水水质、服务质量、运维管理专项督查,结果向社会公示,接受公众监督。

2. 技术保障:聚焦实用创新,提升技术适配性

    推广成熟适用技术:优先选用国产化、低成本、易操作的技术设备,如一体化净水器、智能水表、小型消毒设备等,降低农村地区运维难度;针对山区、高寒地区,推广防冻、抗腐蚀的管网材料和设备。

    强化产学研协同:支持水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,攻关适合农村场景的低成本深度处理技术、管网泄漏快速检测技术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;建立技术推广平台,发布城乡供水一体化优秀技术案例和设备目录,引导项目建设方科学选型。

    构建技术标准体系:制定《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技术标准》《农村供水工程智能化改造指南》等行业标准,统一设施建设、设备选型、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,确保项目建设质量。

五、实践案例:可复制的地方经验

案例 1:浙江 “千万工程” 中的供水一体化实践

    浙江依托 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 工程,推进 “县域统管、全域覆盖” 的城乡供水一体化,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 92%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9.2%。

核心做法:

    一是以县域为单位整合供水资源,关停小型分散水厂,建设规模化中心水厂,实现 “一县一厂、一厂管网覆盖全域”;

    二是搭建省级智慧供水监管平台,整合全省水质、水压、水量数据,实现远程监控、智能调度;

    三是建立 “政府补贴 + 阶梯水价” 机制,确保工程可持续运营。

案例 2:山东临沂 “县域统管 + 市场化运营” 模式

    山东临沂推行 “县级水务集团统管 + PPP 模式运营”,全市 12 个县(区)均成立国有水务集团,整合县域内城乡供水资源,通过 PPP 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负责水厂运营,政府负责管网建设和监管。

    实现了 “政府省心、企业盈利、群众受益” 的多赢局面。

六、结语:迈向 2030,筑牢城乡共富的水安全屏障

    十五五规划为城乡供水一体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,从 “普惠覆盖” 到 “优质均等” 的升级,不仅是设施的联通,更是技术的迭代、管理的协同、机制的创新。

    作为水务科技从业者,需紧扣规划导向,以技术赋能破解行业痛点,以机制创新保障可持续运营,推动城乡供水从 “有没有” 向 “好不好” 转变,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、安全、便捷的供水服务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水安全根基。

上一篇:没有内容了

热门关键词:过程尝水反监测仪表、多参数水质检测仪表、水质监测站